第114章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刘歆,扬雄两人已经主持修典工作半年有余,这半年的时间里两人可以说一个囫囵觉都没睡过,唯恐修撰之大典出现纰漏。
而正是因为这种担心,刘歆和扬雄就更加的谨慎求真,一旦听说哪里可能有先秦孤本就不得不放弃现有收集的资料,想要得到那所谓的孤本之后,再进行对比修撰。
可也正是因为这种谨慎过头的操作,也使得修撰大典的进度缓慢无比,至今连最基础的“经部”都未完成。
“经”作为此次修撰大典的首部工作,也是整个大典工作之中的重中之重。
而“经”之所以这么重要,就是它先秦诸子百家所奉之经典,可以它就是一门学派的根本之纲,出现了纰漏,可能就影响后人对某经所对应的某学派出现认知上的错误。
所以,刘歆和扬雄为了“经部”能够尽善尽美,可以说是把心操到稀碎,已经不止一次派出专门奉诏收集天下藏书的使者至全国郡县大族之处,苦口婆心求其家藏孤本以作印证。
可惜,总有那么一批老古董认为把这些所谓孤本交出之后,他家的家传家学就不再金贵了,所以,也是想方设法的推诿,就是不肯将珍藏之孤本给来收集藏书的使者进行抄录收集。
也正是因此刘歆和扬雄的工作也陷入到了瓶颈之中,毕竟他们也不能把刀架在人家脖子上让人家把藏书献出的。
现在有了王莽的一席话讲出之后,刘歆和扬雄心头之上郁闷之气也随之烟消云散,豁然开朗。
能为世人所推崇者方为大道。
而那些敝帚自珍的学问就算真有经世之能,但因其不显,始终还是要沉寂于时间长河之中湮灭成一串水泡。
所以,对着这种即将消亡的学问,王莽对其也只能说一声可惜。
毕竟,世界的发展潮流是不断滚滚向前的,有些消亡了,有些就会新生。
只不过遗憾的是那些曾经创造出灿烂文化之人,因其或因其后辈的自私局限,使得这曾经灿烂的文化消亡,也是在所难免之事。
王莽看着刘歆和扬雄及班氏三兄弟的神情之后,也担心他们因此不能尽取尽求,所以,最后又言道:“此次大典修撰乃是太宗孝文皇帝之后,史上最大规模,最大典藏之修撰。”
“两位兄长既然受天子之信重,万世之期望,亦不能因一时之难而弃先贤之古典。所以,吾对两位兄长之期望,依如当初。此典修撰之时,一定要应求尽求,应全尽全,哪怕多费一些笔墨,也要将各家所传之不同版本典藏一一收录其中,切不可能私改一字一句。”
最后这句话才是王莽的重点,王莽就怕刘歆和扬雄二人自负才高,看到这些古文经典之中某些章句以为不通顺时,就手痒更改。
这要是随着他们心意去改动的话,这么这部由大汉朝廷亲自主导的文化盛事可能就会成为一部虎头蛇尾的笑柄之作。
而作为发起人的王莽,也会因此成为今后之人之笑料,就是章总一般。
虽然章总前期武功成就也是可追秦皇汉武唐宗明祖,但就因其在文化之上的荼毒,以及晚年之后的穷奢极欲和昏聩无能,也就使得后人在评论他时总是调侃居多。
没有几人能记住章总也曾像汉武那般遥控指挥过灭准大战,在章总的指挥之下,灭准主将兆惠几乎都将当时的准格尔杀的只剩下一个地名了。
如此恐怖屠国战争,在历代战争史上也算是罕见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恐怖的屠杀,才使得西北及西域彻底安定,使得已经阔别了中原王朝一千年之久的西域之地重归中央帝国之版图。
而也正是因此,章总也特别喜欢吹嘘自己的武功,认为自己已经做到了历代帝王之最。所以,在其晚年之时,为了继续维持其高压的专制统治,他不仅大兴文字狱,而且还利用四库全书荼毒篡改历代文化经典。
这也就使得他的名声传到思想文化又相对开明的时代时,章总就成了一个贴着败家子标签的废物。
要知道在被誉为肝帝的章总之父,他在位期间对西北用兵可没这么顺利过的,先不说输多少赢多少,就连主将都被肝帝弄死弄废了好几个。
由此可见,当年的章总也确实是有骄傲的资本,也确实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给开清功臣多尔衮,鳌拜等翻案。
就是因为其武功太盛,使其政治威望到达了顶峰,所以,他才敢掀翻祖宗定下的铁案,以嗣位君主评头论足,从定功过。
但是现在的事情是,不论是王莽还是刘骜,他俩都没有章总那样的绝世之功在身。
如果这部大典又修的乱七八糟,那么两人肯定是连着串被遗臭万年的。
而刘歆和扬雄可能就会拿到纪晓岚的剧本,两人成了满腹才学的大才子,大典的功劳是他们的,黑锅是王莽和刘骜的。
所以,王莽必须再次强调一番修典准则,而且还是当着这么多好友之面提出来的。
这样做的好处当然也是显而易见的,至少在这些在场的名士们看来,王莽对修典之态度就是认真的。
而他们又作为长安文化圈,名人圈中的意见领袖,他们自然也就会为王莽张目解释,说明王莽对修撰大典的态度。
所以,这对王莽而言,绝对是一次又稳又秀,又能得名的绝佳教科书式的表演。
刘歆和扬雄对着王莽拜道:“公之言,吾二人定会牢记于心,以全心全意之态度修撰此殿。”
见到刘歆和扬雄的表态之后,王莽微笑举杯道:“大善!”
众人在欢乐之中,又举一杯。
接下来的聚会谈话也轻松了不少,每个人都说着自己的乐事趣闻和众人分享着彼此快乐。
所以,也就在这推杯换盏的交际之间,不管是王莽的夫人班殊,还是王莽的其他朋友们,也都在这一场聚会之中相熟了起来。
而这对王莽之后的帮助自然也是助力不小的。
毕竟,有句话叫做:关系才是第一生产力!
王莽已经有了外放之心,等他离开长安到了地方之上,肯定会面对很多鸡零狗碎的事情,也会面对很多人的恶意中伤和故意陷害。
如果仅靠着王家长辈的庇佑,就想安全过关,这也会在世人眼里留下一个王莽无能印象。
所以,王莽一定要趁着还在长安的时间和机会将自己的力量进行一次整合,使得他在长安的好友们也能彼此的互通有无。
一旦他真的在地方上出了什么一时收拾不住的麻烦时,这些朋友们也能自发的组织起来成为他在中枢的坚强支撑,给他换取时间。
可以说王莽为了即将成行的外放之旅,也算是用尽了心力,唯恐自己一旦离开了中枢之中就变成了一个边缘人物。
毕竟,在王莽的内心深处他也是一位自命不凡之辈。
如此心高气傲之人,岂能容忍自己一辈子站在角落看着别人站在中央享受万丈光芒?
所以,王莽必然是要做好一切准备,唯有这般王莽才能居于不败之地,在将来大争之世,展露峥嵘,横扫天下!
最后王莽又对着严尤,文齐,廉丹三人举杯畅聊了几句,王莽对三人的态度和期许依然还如当初那般的亲切,还是特别的鼓励了三人。
在王莽的亲切鼓励之下,严尤,文齐,廉丹也都激动不已,现在他们仨能抱的大腿也就王莽一人了。
所以,三人对王莽的态度自然也是无比恭敬热切的,希望着自己有一天也能乘上王莽的东风扶摇直上。
对于三人的心思,王莽自然也是心知肚明,所以,在言谈之间,王莽也暗示了一些机会,就看这三人谁能把握住了。
王莽说道:“吾观大汉之广,非长安一隅也。如此广阔天地,吾等亦当大有作为!由此才能不负少年时!”
接着王莽又饮了一杯,直接又言两句自创之语。
“君子当怀凌云志,敢上九天揽星辰!”
以此为勉励之言,送给了严尤,文齐,廉丹三人。至于,三人能不能把握,也只能看三人的魄力了。
毕竟,王莽给的机会对他们而言也是一种风险。
一旦他们三人真的放弃了长安之中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先机,跟着王莽到了地方之上,万一在地方上又不能出彩,也不能交际到更强的关系帮衬之时。
他们很可能就会直接沉沦在地方之上,再也无回到长安中枢的机遇。
所以,王莽对他们也是只能轻轻的暗示,至于暗示之后,他们能不能想通,愿不愿意跟着王莽到基层去历练自己,这一切就都要看他们的选择了。
而也不是王莽可以干扰的了。
毕竟,王莽只是他们上司而已,并不是他们主人。
所以,有些时候王莽也是不能一厢情愿的为他们做决定的。
因为一旦这些决定使得他们从此离心离德,这对王莽而言绝对就是一次失败到极致的投资。
——————————————
第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