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叫齐贵妃抄写经书,宣和帝找不到由头到张太后面前求情。
张太后沉浸后宫大半辈子,不管也就罢了,若真是出手,保证叫人说不出一句话来。太后叫人抄经,那是一件替自己求福的大好事。平常,王皇后等人还要自己抄经给太后,来获得太后的青睐。
何况张太后并没说必须要在什么时候之前抄完,谁敢说老太后是在罚齐贵妃。至于什么时候抄完,就看齐贵妃自己的孝心了。
宣和帝还没把爱妃的困境给解除,朝臣们就连续给他上书。司礼监掌印太监有批红的权力,这回也不敢轻易动那些奏章,着内阁的票拟,一块儿送到了干清宫。
冯怀到干清宫殿外,门外守着的太监,见到他来,沖他摆了摆手。
冯怀点了点头,抬脚走入殿内。
他走到南书房外,才进去,就听得啪的一声。只见一封奏摺从御案上被狠狠丢掷在地,宣和帝整个人躺回背后的龙椅里头,双手加在两边的架子上,胸脯起伏。
「混帐!」宣和帝气的脸上涨红。
冯怀弯腰把丢掷在地上的奏章捡起来,瞥了一眼,见着上头写『宜早立太子,以固国本,安天下臣民之心』。
他看了那么一眼,将奏章轻轻放回,然后掖手站在一旁。
对面站着的是司礼监掌印侯良玉,冯怀不动声色视线在他身上转了一回,稳稳噹噹站在那儿。
「这些都是你们送来的?」宣和帝敲着手边的奏章问道。
送过来的奏摺十本有九本都是请他早立太子的。看的他莫名的火大。
侯良玉弓腰,「皇爷,下面朝臣和内阁送过来的奏章兹事体大,奴婢实在是不敢动笔。」
内阁拟票,司礼监批红。这是不成文的规矩,现在侯良玉把奏章送到宣和帝跟前了,可见这事儿的确挺大。
冯怀冷眼看着侯良玉呵腰站在那儿,都四五十的老太监了,站在那里,背嵴弯了下来,却没几分卑躬屈膝。看来这老傢伙的底气的确足的很。
宣和帝怒视侯良玉,侯良玉垂手低头,「皇爷,立太子之事,奴婢们就算有再大的胆子,也不敢僭越。」说着,侯良玉跪下来,冲上头的宣和帝磕头。
司礼监的权力来自于皇帝,皇帝用太监们牵制朝臣,以免皇权受限。太监说到底,还是皇家的家奴,家奴要是骑在家主的头上那还了得?
宣和帝闻言,脸上的愠怒淡了些,他挥了挥手。侯良玉从地上爬起来,站在一旁。侯良玉和冯怀的目光对上,两人目光如同刀锋一般,先交锋一回而后平静错开。
冯怀心里冷笑了两声,面上却不失恭敬,将好位置腾出来留给侯良玉。
御马监和司礼监不对付,连带着这俩衙门的领头人物都互相看不顺眼。
冯怀才来没多久,已经知道宣和帝为何发怒。立太子之事上,除了外头的那些朝臣,他们这些太监当着皇帝的面,最好还是不要说话的为好。
宣和帝看了好几封奏章,全都是请立太子。
立太子一事事关重要,而且一旦立了,想要动,那就要瞻前顾后。太子乃是国本,不是一块石头,想往哪儿挪就往哪儿靠。
宣和帝内心其实还是想要等等,等齐贵妃肚子里头的那个孩子生下来再说。
侯良玉守候在一旁,书房内静悄悄的,太监们将呼吸都放到了最轻。他偷眼往上一瞥,见着宣和帝手持奏摺,眉头紧锁。一副拿不定注意的模样。
侯良玉心里着急,可此刻却不是说话的最好时机。
宣和帝随便看了几封,心烦气躁,不耐烦继续看下去,挥手就叫小太监给搬下去。
随后宣和帝把笔一丢,靠在椅上,闭上了双眼。
不多时宣和帝让冯怀上前,询问他外头的事儿。
司礼监掌印太监一般会督掌东厂,东厂锦衣卫都是旗下的爪牙,专为皇帝收罗朝臣们的情报。哪怕朝臣们和同僚们喝酒,吃的什么酒,用的什么下酒菜,甚至夜里和几个丫鬟小妾睡觉都能知道的一清二楚,全部送到皇帝案前。
这东厂也存在了少说百年了,到了侯良玉这儿,前几年也都是顺风顺水。只是他做掌印之前把惠妃母子给藏起来,到过几年凭空给众人来了一场大变活人。群臣们为了真正皇长子欢喜鼓舞,宣和帝也很高兴,可是高兴高兴着,帝王的多疑一上来,就有些不是滋味。
领头的太监瞒着自个,还是皇子这样的事儿。到时候要是做出别的事来,他都不奇怪了。
东厂的权力也的确很大,这朝堂之上讲究个平衡之道,到了太监这里头,对家奴虽然懒得费太大的心思,但也不好把能干的给换了。那么就另闢途径,叫另外的分一分。
冯怀在宣和帝的示意下,在外头也有耳目。皇帝的心思他花了不少心思去揣摩,宣和帝想听什么,不想听什么,心里门儿清。
不多时把宣和帝想听的娓娓道来。
宣和帝被众臣请立太子一事弄得心烦意燥,听些别的换换心情。冯怀投其所好,加上他又有一把好嗓子,不像别的太监那样尖细着嗓音,金玉一样。听在耳朵里无比的舒畅。
宣和帝听得舒服了,窝在圈椅里懒懒的开口,「你说说看,众朝臣请立太子,这该怎么办?」
该怎么办?请立太子,结果只有立和不立。还能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