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千羽摇头道:“这周家在王府的地位特别,且不说他们周家世世代代都是王府的家臣,只说与他们家又姻亲关系的仆从世家遍布这前院后院的,树大根深且盘根错节。”她随后也低声道:“先王妃虽然是因为歹徒惊吓才早产孩子,可死因也不可全推去歹徒身上。若是府中大夫和接生婆之类一切都伺候妥当,说不准也是能逃脱厄运的。我今日答应帮周嬷嬷一把,也是想要结个善缘,为将来查探先王妃之死做个先手。”
说起此事,宇文信也正色起来,若说导致母亲产房里缺大夫、缺产婆的原因,只怕祖母是逃不脱的。从前他不愿往这方面想,可自从做了那个怪诞的梦,三皇子又真的找到了梦中的圣旨,这让他开始把怀疑的目光看向了钟山园。祖母能出卖他,能出卖宇文家的军队,如何就不能对母亲见死不救?
他深深吸了一口气,轻轻将妻子揽在怀里,让她的头靠在自己胸膛,道:“是要查明此事的,费家也需要一个交代。”她娘过世之后,外祖母不远千里来看他,还给他送来了几个随从。只是他那时候年幼,这些人都被云氏打发了,可费家的情是要记住的。
谢千羽轻声问:“那……任姨娘的死因……”他们夫妻知道杀害任姨娘的凶手是云氏派来的之后,还没有与宇文智说过。
宇文信沉默片刻,之后道:“还是我去说吧,此事你不必管了。大哥虽然嘴上不说,可对于任姨娘的死还是很介怀的,我怕他到时候有什么冲动的想法。”宇文智看着斯文,可不代表得知自己的杀母仇人之后还能淡定。
谢千羽点头道:“由你去说自然是好的,只是宣娘那边,还是要打个招呼的。”
宇文信笑了,道:“大嫂浑浑噩噩的,还是别告诉了,若是要说,也让大哥自己说吧。”他总觉得,王乐宣是配不上大哥的聪明,可大哥倒像是十分中意王乐宣的,这也是怪事,莫非是人之常性,自己没有的,就十分钟爱不成?
曼娘从外间进来,道:“世子爷,世子妃,可以摆饭了。”
宇文信只好不舍地放开妻子,道:“吃饭吧,兰陵王府的饭食虽然还不错,可比起你的小厨房,还是差些的。”
谢千羽脸上带着微微的红晕,没想到曼娘在这个时候进来,怕是被那丫头看到自己靠在丈夫怀里了,她有些尴尬地点点头,吩咐曼娘摆饭。
曼娘转身之后,才忍不住嘴角上扬起来,姑爷疼爱小姐,恶婆婆又没了踪影,今后小姐在这康王府的日子,可是会越过越好的。
吃过午饭,夫妻二人同睡同起。
宇文信斜靠在罗汉床上时不时捏一个花生豆在塞进嘴里,目光看着曼娘给谢千羽梳理一头乌发,时光道也惬意。
待谢千羽收拾停当了,宇文信凑过来,道:“我今日还是要入宫一趟。”三皇子明日登基,那孙家的事情还没有搞明白,他不放心。
谢千羽嘴唇翕翕,她很想留着丈夫,可也知道大局为重,只好点点头应下,又招呼了子春和子秋进来,细细叮嘱路上不可骑马,要乘坐平稳的马车之类事物。
宇文信站在那里,看着谢千羽的样子,心里暖暖的。
经过上次刺杀事件之后,二人之间的感情似乎莫名地升华了,他喜欢这样的感觉,让他有种阳春三月被阳光照着的舒适。
宇文信按照妻子的嘱咐,一路坐着马车入了宫,子春和子秋不被允许入宫,便在午门处等着。
因为重伤的原因,宇文信也不觉得自己矫情了,让小黄门给自己准备了一个小软轿,像是命妇入宫一般,被人抬着进了皇宫。
三皇子脸色阴沉地在乾清宫里坐着,听说宇文信来了,忙让小内监请人。
宇文信捂着胸口进来,看到赵沐脸色阴沉,正要行礼,赵沐忙免礼。宇文信也不坚持,问及赵沐脸色不渝的原因。
赵沐本就方正的脸,如今彻底变成了方块,道:“孙家在京城临时落脚的院子里人去楼空,连内眷都不见了踪影。”
宇文信坐在赵沐指着的椅子上,微微沉吟道:“如今看来,怕是行刺的人多少与孙家脱不了关系,孙良太妃那里如何了?”
赵沐冷笑一声,道:“找了个由头,禁足了。”明日就是他的登基大典,没成想,竟然在此之前闹出这么多事情,甚至还有行刺的人。
二人正说着话,康王来了。
三人互相见了礼,康王看儿子也在,心里便不赞成他带着伤到处跑,可在新皇这里,他也不好说什么,只好将来意表明。“皇上,那几个刺客招供了。”说着,从怀里取出几张纸来,道:“这是口供。”
宇文信一呆,他们遇刺不久,赵沐在御花园也遇刺了,当时虽然抓了一个活口,可最后不是咬舌自尽了吗?怎么还有口供?
赵沐看了宇文信一眼,解释道:“昨夜又有刺客,还有人给我参汤里下毒,人都抓到了。”他看宇文信一脸紧张地看着自己,忙道:“我早有防备,所以没受伤。”
康王把口供给了赵沐身边的小内监,赵沐赐座,他便也坐了下来,之后道:“如今有了口供,也可去捉拿晋国公府一众人等了。”
宇文信这才知道为何他一进门,赵沐就可惜晋国公府跑了,看来赵沐早就派人看着孙家了。只是,如今京中和京城附近的兵马可都是赵沐的人,晋国公能跑去哪里?忽然,他想起了云氏之前藏匿的南城。那里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说不准还真能找到什么蛛丝马迹呢?
他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三皇子和康王爷便连连称是,觉得很有道理。
康王忙站起身来,请示赵沐:“皇上,让臣去吧。”
赵沐想了一下,道:“也好,即便是挨家挨户找,也要将人找出来,绝不可让他们破坏了明日的登基大典和父皇的大行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