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不太熟悉的人,随便找一找关系,都能连上点亲戚。
这也是大多数小城都是一个人情社会的最重要原因,外乡人除非通过婚姻关系融入其中,否则很容易受到到排挤。
这种情况,一直到几十年后,略有改善,但依然存在。
与王大姐说完,明霞带着大花离开木材厂,直接去水产公司买了虾干和紫菜,再转到县城的邮电局。
这个时代邮寄物品,只能通过邮局,有专门寄包裹的服务。
寄件的速度不快,寄送到京城市收费也不低,服务态度也很一般。
但没有其他选择,只能找邮局。
寄包裹前,工作人员需要查看邮寄物品的情况,杜绝运输具有危险的物品。
那几斤虾干和紫菜邮局的工作人员不以为意,可当看到明霞准备寄出的肉干时,他忍不住说道:「寄这么多肉!」
明霞还能怎么应答?只能笑了笑,简单地应了一句,道:「是呀,姑娘在北方,年龄小,怕日子过不好。」
邮局的工作人员在明霞的眼皮子底下,把这个包裹打包的严严实实,最后贴上封条和邮寄的信息。
明霞把工作人员递过来的邮寄单子签好字。这一张单子一张放在明霞自己这里,另一张则会寄到周国红的单位。
这个时候的邮局包裹是没有配送服务的,只能自己拿着清单去邮局领取。
办理完这件事情,明霞看着距离中午还早,便直接带大花去竹编厂找周师傅。
竹编厂的正式名称,应该叫做凤城县竹器社,正门就在周国红家巷子的对街上。
到了竹编厂,大花主动跑过去,对着大门口的门卫大爷说道:「刘大爷,我师父今天怎么不在?」
竹编厂的门卫大爷年龄已经七十多岁了,平日里就住在竹编厂里。竹编厂里面也没什么贵重的东西,所以他平日也就负责开门关门,扫扫卫生。
他抬着松弛的眼皮,混浊的眼睛,看了大花好一会儿,才认出她来,咧开嘴呵呵笑道:「是小明姑娘啊,你师父在厂子里呢,厂里接了一个订单,他现在忙着呢!」
大花是比较熟悉的人称呼的小名,而大花对外与人接触时说的名字,是她的大名明知兰。
所以这位大爷才会喊她小明姑娘。
「那我进去找他!」大花直接说道,想来不是第一次这么进去了。
「诶,去吧去吧,这是你娘吧?」看门刘大爷多问了一句。
「是的。」大花大大方方地笑着,点点头说道。
竹编厂的厂房是一个大屋子,场地也比较大,特别是外面的院子就像一个大广场。
一侧半露天的棚子里,放着一排一排新鲜的毛竹,明霞熟悉的周师傅叉着腰站在场子边,皱着眉头跟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人说话。
「周师傅,你徒弟过来找你了。」一排坐在椅子上编竹篮的女工,看到大花进来,立刻扯着嗓子朝周师傅的方向喊道。
「谢谢陈阿姨!」大花平常在明霞身边话语不多,但在明霞这些年的教导下,待人接物很是妥当,
「莫谢,莫谢,这是你娘吧,今天怎么跟你一起过来?」喊话的女工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大婶,不知道是不是明霞的错觉,觉得她看大花的眼神比其他人更加慈爱,看自己则多了几分热络。
「是啊,陪闺女一起过来,把她做得活给大师傅看看。」大师傅是竹编厂对老师傅的尊称。周师傅在厂子里的地位高,差不多就相当于技术指导。
拿着最高的工资,带着几个徒弟,还负责整个厂子里产品的设计和规划。
第154章 这个年代的国外订单
◎竹编厂的机遇,明霞看看能不能蹭上。◎
明霞从周国彪那儿打听来的过往信息是, 在五十年代,县城以及周边乡村的几个蔑店进行改制,从私人作坊变成集体合作社。
周师傅的手艺, 是所有人中最好的。与其他篾店加工竹蓆、竹凳,竹床这类生产生活用品不同, 他祖传的技艺是以竹丝为材料,加工高雅而精细的竹扇,屏风等等。
在周国彪还是少年时,就有印象, 周师傅作坊里加工的竹丝屏风和竹丝扇, 经常用省城的商人跑来抢购。
但是往上十来年, 社会大背景发生巨变, 一切经营为生产生活建设服务, 为劳动人民服务, 周师傅这一脉技艺, 被束之高阁。
既然无用, 甚至会引来麻烦,竹编厂也没人去学周师傅的竹丝编织技巧。他在竹编厂里, 主要还是指导如何噼篾。
周师傅其实比不是凤城县的本地人,他是跟着自家师父来到凤城县, 在凤城县成家。后来师父去世,周师傅继承了他师父的篾店。
周师傅夫妻两人有两个女儿, 但似乎都对他的手艺没有兴趣, 如今早已嫁人。
老俩口独自居住在原来开篾店的房子里, 靠着周师傅一个人的工资, 日子过得也不错。
周师傅以往提点大花竹篾制作的技巧, 除了看到大花真心实意的喜欢竹编工艺之外, 也是爱才,觉得大花在这方面天赋比自己当年好多了。
看到大花过来找他,周师傅脸上的笑容就露出来了,他朝着面前的年轻人说了两句,便大步走过来。
他这模样,与明霞最早看到他坐在路边,冷着脸编竹篾,谁也不爱搭理的模样判若两人。
<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