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霞看她固执的模样,也不急着将东西还回去,而是闲聊一般问道:「阿婆,家住在哪里呀?怎么认识我家知兰的?」
大概看到明霞没有把东西退回来,老太太的脸色好看了许多,不过,她大概天生一张严肃脸,说话的时候,还是嘴角耷拉着,看着就不好惹的模样。
「七星巷,就在竹编厂后面,我孙女在竹编厂当篾匠,我看知兰那姑娘可亲,做事情好,拿点节礼,你可不能退回来,这是我给知兰的,不是给你的。」老人家说完,警惕地看了一眼明霞。
明霞无奈地点了点头,跟着老人一路走回家,也算知道她给自己塞节礼的原因。
其实,与迟丽云热情打招呼的原因类似,也是感谢大花的样品,给竹编厂带来新的订单。
老人姓叶,她的孙女,是去年厂子里刚刚招进去的女工。
他们祖孙两人住在七星巷一栋不算宽敞的民房里。她的儿子儿媳去山里的水电站施工队干活,目前就她和孙女两人住在县城。
竹编厂内,大部分女工都是从事编织这一块的工作,而男学徒则跟着师傅学噼竹篾。
竹篾师傅的工资,会比竹编女工高上不少。叶老太太的孙女这方面也有天赋,在竹编厂当了一年多的学徒,已经能上手一些细竹篾的活儿。
这两年靠着竹编厂吃饭的人,可不在少数。
叶老太太也是从孙女口中听说明知兰师傅设计竹编礼盒把厂里丢掉的订单又拉回来了。
凤城县人端午就有亲朋好友互相送礼的习俗,所以才会拦住明霞,把东西给她。
既然是老太太对大花的一番心意,明霞便也不再推辞,送她到家之后,聊了几句,才告辞离开。
她也不会白白收礼。
既然是习俗,那也讲究礼尚往来。
她现在知道这位叶老太太的住所,等会儿有空,也准备一些节礼拿过来。
明霞拎着两个篮子,原本去河边挑选海鲜的计划决定延迟,顺路去买两斤猪肉就回去。
走在路上,明霞还掀开遮挡在竹篮上的芭蕉叶,看了看叶老太太送给知兰的端午节节礼。
一双崭新的手工千层底软布鞋,鞋面用得是漂亮的黄色棉布,绣着两朵不同色的小梅花,不太抢眼,但细腻可爱。
篮子底下是一层捡的非常干净的绿豆芽,豆芽细长,顶端的嫩叶翠绿,与后来市场上那种肥肥短短的无根豆芽叶子,有很大差别。
豆芽面上,还放着一张牛皮纸捲起来的春卷皮。
真是一个极为细心的老人家。
明霞心里感慨着,走到平常惯常买猪肉摊子。
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是各类票据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时期。
当然,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票据取消的时间根据当地行情,有很大区别。
凤城县是靠海的山区,海产丰富,牛羊价格高,但山区种植地瓜藤多,前些年附近农村生产队养猪数量大大增加,所以猪肉票已经取消了。
明霞如今常光顾的肉摊,据说就是一位屠宰场老师傅的侄儿开的,所卖的猪肉是他们从农村收上来的。
明霞走到肉摊前,要了一份梅花肉,两根筒骨,一份扇子骨。
除了梅花肉之外,另外两个部位在这个年代都不太收人欢迎,骨头比肉多,价格也比较低廉。
切肉的师傅看了一眼明霞,没给她拿摊子上的扇子骨,而是转身去后面拿了一块出来。
称斤,草绳绑好,递给明霞。
「咦?」
明霞一看这块扇子骨,就发现不对劲的地方。
「今天的扇子骨肉怎么这么多?」明霞奇怪的问道。
现在猪肉摊子上的骨头肉,可不像几十年后,骨头比肉贵,骨头外面都包裹着厚厚的肉。
如今说买筒骨,扇子骨,是货真价实的骨头,被师傅用刀子把肉削得干干净净的骨头。
明霞喜欢买筒骨,因为熬汤香,喜欢带扇子骨,因为那个骨头软,咬着酥香,特别有味道。
熬完的骨汤煮面条,实在美味极了。
买习惯了纯骨头,突然看到两种骨头上还挂着这么多肉,可把明霞吓了一跳。
「没事,你是明知兰师傅她娘吧,我弟在竹编厂干活,他叫严小华,这次要不是小师傅能干,他这日子就难过了。你们买猪肉就来找我,提前一两天说,啥部位都订。」
又是一个竹编厂工人的亲戚,明霞可算见识到小县城的人际关系网。
第186章 端午红蛋
◎端午要收红鸭蛋。◎
明霞经历过未来网际网路时代。
那时候, 无论某个事件再怎么惊爆离奇,饱含有多少人的欢欣鼓舞,悲伤痛苦, 在一个短暂爆发的周期之后,会很快消失在信息浪潮里, 被更新鲜的消息所掩盖。
在这样信息浪涛日复一日的沖刷下,那时候的人内心世界,或多或少都变得麻木。
除了那些跨越时代的伟人,绝大多数人平生的成绩, 放在时间的长河里, 只不过是那一粒稍显剔透的细沙。
大花的设计帮助竹编厂获得新的订单, 这件事情对明霞来说, 最大的成就感是鼓励和促进孩子更主动地思考。
她确实也没有想到, 这件事情带来的影响力, 在这座小县城里, 会持续这么长的时间。
明霞出门买个菜, 懵然发现,一直交往不算广泛的自家, 居然还有这么多熟人。<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