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已经长大的皇帝和崔缙之间的冲突却在此时爆发了,夏朝陷入到了激烈的内斗之中,无瑕外顾,最终,等姬苒当上突厥太后的时候,崔缙姬元化都已经先后死去,夏朝也覆灭了。
不知那个时候的姬苒,眼睁睁看着故国的毁灭,心中是何样的感受。
冬去春来,一转眼又是夏天,一直被留在京都的诸王们坐不住了,周王留在这里当官,他们可还都想着回封地呢。京都虽好,可是封地才是他们的根本。
长期远离封地,减弱了他们对封地的控制,虽然他们都有留自己的儿子或心腹打理封地,可毕竟不是本人,时间长了,谁知道会滋长怎样的野心出来!
于是感觉到不安的诸王们,开始频繁进宫,请求陛下让他们离开,更有甚者开始了苦肉计,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诉自己想念在封地的妻儿云云。
被他们围在中间的陈真不着痕迹的离远了这个嚎啕大哭的郡王一点,省得对方的鼻涕沾到自己身上,才说道:「我怎么听说陈平郡王前两天府上才新纳了一位歌姬呢?」
听到这话,正在嚎啕大哭的陈平郡王响亮的哭声一滞,发现原本坐在他身边的皇帝不知何时离远了,抬头,就看到诸王们略带嫌弃的目光,演的太假了,丢人!
陈真看了一脸讪讪的陈平郡王一眼,说到「朕也想要诸位王叔王兄们早日归家,可你们也是知道的,朕此时尚未亲政,做不得主,这事你们还是去找崔缙吧。」
听了皇帝说的话,诸王们顿时默然,他们当然知道这点,因此第一时间找的就是崔缙,这不是没有结果,才来找的皇帝吗。
虽是一脸病容依旧不减容色的崔缙看着他们这群想要回封地的诸王,面上带着客气的笑容,说出的话却是气人无比:「当初是诸位非要进京的,既然来了,就不要想着那么容易回去了。」
诸王中当时就有人气愤不过,骂了崔缙几句,然而诸王们也只以为崔缙是想为难他们一番罢了,从来没有想过崔缙会有胆大包天削藩的念头。
陈真自然也不会告诉他们,向皇帝哭诉无果的诸王们也只能聚在一起,向皇帝骂了崔缙一通,什么奸臣佞幸,不当人子之类的,顺便在向皇帝表表忠心,希望皇帝能想想办法帮帮他们。
「你们为何不去向周王求助?」
陈真等这一群人情绪发泄的差不多了,才开口问道。
听到陈真提起周王,原本就一脸丧气的诸王们脸色就更加难看了。周王当初能那么顺利的当上刑部尚书他们也是出了力的,为的就是希望他能够制衡崔缙一二。
一开始还好,周王很是给崔缙添了不少的麻烦,可是很快没什么为官经验的周王就被崔缙耍的团团转,而且周王为人贪婪且无能,人家有事求到他手上,他却光收银子不办事,名声早就臭了。
给陈真解释完这一切,诸王们看着陈真面露期待:「所以我们现在只能指望陛下啦」
陈真看着这群年龄各异,但却都一脸期望的看着他的诸王们,有些不知道说什么好,这么废,难怪会被崔缙收拾的服服帖帖的了,这大夏皇室的运气看来着实不怎么好,摊上个皇帝是个疯子,诸侯王们又都是废物,最后差一点被崔缙夺取江山。
「诸位放心,朕肯定会想办法让你们回去的。」
只是最后回哪里去就不好说了。
就这样,诸王在京都被留了一年多,就在崔缙好不容易松口让他们回去的时候,齐王的封地却传来消息,齐王世子反了,带着封地一起从大夏独立了出去,还与一个大夏周边的小国揭于联手,组成了同盟。
齐王在诸王中的身份只比周王第一点而已,封地在大夏的南边,与边境接壤,因而封地里还有五万常驻军,以备防止周边小国的叛乱,此时却全都被齐王世子带着反了,刚听到这个消息,齐王整个人都傻了。
原来齐王世子是齐王正妃所出,一直不受齐王的喜爱,齐王更加偏向侧妃所出的小儿子,等到齐王妃病逝后,更是把侧妃扶正,有了想要把王位传给小儿子的打算,这次来京都也是带着小儿子一起。结果齐王世子不知道从哪里听到了这个消息,更查明了原来当年他母妃的病逝是侧妃所害。一怒之下就反了,带着整个齐王封地独立了出去。
这件事情的发生让所有诸王们都心有戚戚然,害怕再有这样的变动,一时间也不敢轻易回封地了。而没了封地的齐王只能哭唧唧的请求朝廷的帮助。
有了正大光明发兵的理由,朝廷徵发二十万大军,讨伐叛乱。
光是定下这场大战的朝会就在武英殿开了三天,最终定下领兵的人选为骠骑大将军王玄,这位将军一向以公正严明称着,从不结党营私,且战功赫赫,因此深得朝廷的信任。
二十万大军的集结,光是粮草后勤的调动就是一件十分麻烦的事情,为此崔缙带着政事堂与六部二十四司的人集体加班,最终在开春之前完成了所有的后勤准备工作。
此时,已经是熙和五年,陈真十五岁。
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就能将大军开拔所需物资都准备妥当,可以看出崔缙分明是早有谋划,但饶是如此,这些天的殚精竭虑也让崔缙原本就不好的身体更加孱弱,此时他身披一身雪白狐裘,在初春一众轻薄衣衫的大臣中分外显眼,与皇帝群臣一起在城楼上目送大军开拔离去的身影,随着马蹄声伴随着大军身影渐渐远去,崔缙苍白的面容上还是浮上一抹激动的血色。<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