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于无声处听惊雷,起于青萍之末的微风
可是……
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小小的脑袋瓜里充斥着大大的问号,徐庶怎么也想不明白,事情怎么就会变成这个样子了?
倒是一旁的阎象大多数时候都在冷眼旁观,这会儿摆出了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这句被徐母吟诵出来教训儿子的诗句乃是出自曹操的《蒿里行》,乃是讨董卓后曹操感慨乱世人命如草芥、生产被破坏殆尽的有感而坐,描绘的乃是乱世动荡过后尸横遍野、方圆百里寥无人烟的凄凉景象。
当然,考虑到正史上这首诗的成诗时间,这里面到底想表达什么意味可就有些耐人寻味了。
因为正史上曹老板写下这首诗的时间点,乃是他为父复仇攻陷大半个徐州并屠了好几座县城之后。
当是时,数十万徐州百姓血流成河,曹军造下的无边杀孽,最终在后世人的清算过程中基本都被算到了曹操头上。
在那样的时间节点上,曹操却还能云淡风轻的感慨一番“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讲的好听一点,也许是咱们曹老板一时文青病发作,想来两句诗伤春悲秋。
讲的难听一些,这和杀完你全家还要你立块碑感谢凶手有什么区别?
这也是曹操政治生涯的两大无可辩驳的黑点之一!
如果说,擅杀边让是让他失去了兖州士族的信任,在天下士族心目当中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形象也就此一朝崩塌的话…
徐州屠城便是他失去天下民心的直接导火索!曾几何时,哪怕天下人都知道,他在洛阳北部尉上悍然杖杀了蹇硕侄儿有沽名钓誉之嫌,但这也确确实实在天下百姓心中立起了他不畏强权、大公无私的形象。但在徐州屠城之后……
为什么刘备能玩出携民渡江的把戏,并靠着这批人作为肉盾成功阻截了曹操大队人马的追击?
要不是因为曹操自己把自己的招牌砸了,就凭他治下推行的“计牛输谷”和各项屯田政策,何至于闹出这一出事端来?
真要说什么汉室兴亡、天子如何,对于普通的小老百姓,对于那些辛辛苦苦在田间耕作的小民来说,那些东西都太遥远了。
平头百姓自己的日子都快过不下去了,眼瞅着一家人吃了这一顿就不知道下一顿在什么时候,谁还有心思顾及什么忠君爱国?
就许你们这些高门大族一边嚷嚷着忠君爱国一边小算盘拨的“哗哗”作响,不许小老百姓追求实际利益?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一句诗虽然还没有出现,但这一事实却是古已有之。
距离陈胜在大泽乡喊出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已经过去了数百年的光阴,尽管这个口号已不再被人们时时提起,但这份口号所蕴藏的理念却已经如同那星星点点的篝火一般,在每一个人的心中熊熊不灭。
是,圣贤书里讲求一个忠君爱国,但当生命威胁摆在眼前的时候,绝大多数老百姓还是很实际的。
更何况……
虽然这一世的曹操同样有着屠城这个无法抹去的黑点,但早在布局庐江展望江东的时候,袁数就已经通过书信的方式委婉的对曹操提出了建议,希望曹操能在通过屯田与民休息的同时发布一道就徐州屠城一事认错的手令,以此来收拢民心。
而当这个建议被曹操在核心圈子会议上提出来的时候,郭嘉等人错愕之余无不欣然赞成,当然,他们也补充了一些意见。
于是乎,随着屯田令、求贤令等几道重要文件一并发布的,还有曹操作给家人的《内戒令》以及他就徐州屠城一事向天下百姓公开道歉的声名。
对此,其他诸侯倒是不以为意,甚至袁绍还对此嗤笑不已,“难不成曹阿瞒以为这样两纸檄文,就能胜过陈孔璋的大作耶?”
但不知不觉间,曹操那原本已经近乎漆黑的形象却在百姓心中一点一点的得到扭转。
经过舆论与现实的双管齐下,曹操在民间的风评大为好转,而当郑玄抵达许都并受到司空府上下乃至整个曹营上下的高度礼遇,尔后更是传出曹操有意在许都重新设立太学的消息之后,他在士林间的风评也罕见的止住了下跌的颓势,开始了逆势上扬。
对此,河北一干谋士当然不是毫无警觉,尽管他们并不能充分理解舆论战的作用,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觉察到南方那个昔日跟班如今日益膨胀的威胁。
尽管袁绍心底其实巴不得曹操将精力浪费在这些与军国大事没什么关系的细枝末节上,但碍于沮授等人以昔日郑国渠之事作比,强烈要求他对曹操的举动加强戒备,郭图等人又难得没有跳出来唱对台戏,袁绍也只好依计行事,并在刘备派出的信使到来的时候欣然答应五路伐曹的计划。
再加上有了袁数从中插手,在迁移民众充实户口的时候,曹营上下的手段都缓和了不少,没有像先前那般激烈,于是乎……原本在历史上对曹操深恶痛绝,甚至宁死都希望徐庶不要为曹操出力的徐母,眼下这会儿虽然不可能说对曹操有多么爱戴,但至少没有太强烈的主观恶感,于是也自然能从一个相对客观的角度去分析。
再加上阎象受命于袁数,这段时日对她一直颇多照顾,眼下又声称乃是受命为曹操办事,于是徐母对于徐庶为曹操效力其实并没有那么强的抵触,甚至认为这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至于曹操和汉庭之间的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龃龉以及双方为了权力纠葛产生的各种龌龊,在徐母心里那也是大哥不笑二哥,都是一路货色。
至于那什么天子,说是狗屁或许有些不尊重了,但说是没啥存在感的空气还真没有什么问题。
毕竟,此番要是没有曹操一统中原之后对百姓进行搬迁安置,还分了不少田亩下来供他们这些离开故土的百姓耕种,只怕整个中原大地的平头百姓十死七八绝对不是不可能的事情。没有曹营的援助,她一个年事已高的女子,该如何在这乱世当中生存下来呢?
话又说回来,以徐母所接受的教育,她或许未必能像现在的袁数一般对汉室沦亡的根本原因做出一个相对明晰的判断,但黄巾之乱的直接导火索乃是汉室和各大世家的横征暴敛、卖官鬻爵这点事情她还是看的明白的。
尤其是在桓灵二帝治下,别说边境的百姓经常被蛮夷劫掠以至于十室九空了,难道活在中原的百姓就过着太平日子么?
逼得百姓饥无所食、寒无所衣,还要面临土匪恶霸的无情劫掠,好不容易等来了官兵,人家第一件事也是要钱要粮,这样的朝廷,这样的天子,要来何用?
话说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