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遣使向大明皇帝谢罪
最近几天,朝鲜的天气不太好,一直下着瓢泼大雨。
汉城,王宫。
也就是后世的首尔青瓦台。
此刻,隆武堂内,气氛十分严峻,在场的所有人都感觉自己如坠冰窟。
“咳……”
李倧忽然发出一声干咳。
堂下之人听见后,脸上都写满了担忧之色。
“王上,是否要先休息一会?”
贴身太监提心吊胆地问着。
最近几天,都有五六个太监,因为惹怒了李倧,被拉下去打板子了,也就由不得他不小心谨慎。
“本王哪里还敢休息?要是再休息下去,说不定打到王宫了,本王都还不知道。”李倧手指着堂下的文臣武将,一脸恨铁不成钢之色。
连续七天,朝鲜沿海地区都有接到海贼袭扰的消息。
这么长的时间,已经有数万百姓被摧毁家园,被抢光了粮食。
但这些大臣却还没有找到这伙海贼的身份。
想着数万没有饭吃的百姓,李倧不生气才怪呢!
“父王,儿臣以为这股海贼,定然不敢大举登陆,父王可以安心休息。”
站在下首位置的李淏硬着头皮,站出来劝道。
这厮是李倧的亲儿子,也是现在的朝鲜世子,法定继承人。
他倒是有一番野心,不甘心臣服于鞑子。
历史上,在登基朝鲜国王之后,还派遣了使者前往南明,约定一起讨伐鞑子。
但一方面因为朝鲜自身实力和内部矛盾所限。
另一方面所谓的南明朝廷更多是在内讧,基本上没啥心思去北伐。
仅有个别军阀和仁人志士愿意抗争到底。
最终李淏这一企图落空了。
听着儿子的言语,李倧脸上闪过了一丝失望之色,叹道:“父王身体日衰,可能也坚持不了几年了,却还看不到你有当国王的能力,这如何能让本王安心啊?”
听着父亲的感叹,李淏有点摸不着头脑,但还是急忙跪在了地上,叩首道:“父王恕罪,儿臣实在不知错在何处?”
自从壬申倭乱之后,朝鲜的政局那真是数年一变,几乎和唐朝有的一拼。
动不动就有外敌入侵,要不然就是宫廷政变。
李倧就是通过政变夺了叔叔的王位。
李淏也还有几个野心勃勃的兄弟。
因此,他就算是在自己的亲生父亲面前,也不敢有丝毫懈怠。
“唉!”
自感时日无多的李倧,为了朝鲜政局的稳定,也没有再换世子的打算,只能瘫软在椅子上解释道:“我儿可知大明因何而亡?”
好家伙。
朱由检都还在活生生的在天津,这厮居然称呼大明已经亡了。
显然李倧就算是要死了,也不想再上大明这条船。
李淏也不敢挑自己父亲的刺,只能埋着头回答道:“儿臣以为大明因贪官污吏横行,再加上指挥失当才衰。”
“你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原因是吃不起饭的百姓太多了。
本王听说,大顺皇帝李自成最难的时候,身边只有十几骑。
就这么点人,却依然能够东山再起,不就是因为没有饭吃的百姓太多了吗?
但凡百姓有一口吃的,这些百姓会冒着杀头的风险去造反吗?”
这一大通话说完,李倧就像是房事过度的男人一般,整个人都瘫软在了椅子上,大口的喘着粗气。
“儿臣受教了。”
也不知道李淏是真懂了,还是在不懂装懂。
反正他表现出的样子,确实是一副了然之色。
缓了好一会之后,李倧才继续开口问道:“你说说袭击我国的海贼是哪支势力吧?”
这个问题,李淏倒是认真想过。
他不慌不忙地说道:“整个海域,有如此多的兵力与海船的,无非只有福建的郑芝龙,以及倭寇。
在丰臣秀吉死后,倭寇早就没有了进攻我国之心,不可能组织如此大的兵力,来做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情。
儿臣判断这就是郑芝龙的水军。”
这想法和李倧不谋而同。
他也猜到了是郑芝龙的人马。
并且也百分之百确定,这是大明皇帝为报上次之仇,而特意兴兵来攻。
“你先站起来吧,说说有什么解决办法?”李倧问道。
李淏脸色一喜,知道自己的回答让父王满意了,紧跟着继续说道:“我朝鲜和福建郑氏远日无怨,近日无仇。
郑芝龙胆敢来犯,其必然是听从了大明皇帝的旨意。
儿臣以为,当遣使向大明皇帝谢罪,求得宽恕后,郑芝龙必然会退兵。”
李倧闻言,不置可否,继续问道:“若是大明皇帝不宽恕呢?还有大明要是让我朝鲜出兵攻打清国,该怎么办?”
“当然是打啊!我朝鲜也算是华夏后裔,怎么能臣服于蛮族呢?”李淏到底是年轻了,居然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表着自己的政见。
在场的大臣闻言,有人欣喜,更有人神色骇然。
朝鲜和以前的大明一样,党争激烈。
朝臣们早就分成了东西两党。
西党倾向于支持鞑子,而东党则更倾向于大明。
这也是由于地理位置所决定的。
“殿下此言差矣,清国皇族爱新觉罗家族怎么会是蛮族呢?臣听闻其是金国完颜氏的后裔,同是女真人。”西党有大臣站出来斥责道。
东党当然也会有人站出来,“你这话就是在放屁,女真人不就是蛮族吗?元庭可曾将金国列为正朔?你也是饱读四书五经的人,怎么就忘了华夷之分呢?”
“何为华?何为夷?”
……
一群朝鲜人在这里大谈特谈华夷之辩。
这场面,要是被汉人知道了,真的是要笑死。
但李倧和李淏两父子,却笑不出来。
从大明建国以来,就有文臣提议举国归附。
但李氏王族又不是傻子,怎么可能同意?
毕竟这些文臣归附了,前途可能会更加光明。
可李氏王族要是投靠大明,最好的结果也就是一个安乐公的下场。
“罢了!”
李倧深深叹了一口气,阻止了大臣的争论,下令道:“派人向清国求援吧!同时安排沿海的百姓撤到内陆,再派遣大军,看能否打痛郑芝龙。”
毕竟是当了几十年的皇帝,还是有几分威望。
此言一出,在场的大臣全都停止了争论,打算照办。
唯有李淏脸上,闪过了一丝不甘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