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晚饭,明霞带着的一小包浆浆津的果脯,敲响了周国红隔壁邻居刘大姐家的大门。
听到大门的响动,院子里传来一个稚嫩的招呼声,听着应该是刘大姐家的小孩。
「来了来了,门没得关,自己进来呗!」
凤城县家里院门不关,在大街小巷里是很常见的现象。有些人家的院子是交通要道,县城里来来往往的人,都会从那些老院子穿过。
这年头的治安,说好也好,说糟糕嘛,也有某些骇人听闻的事件。
明霞推开掩着的木门,「吱呀」一声响动,看到穿着藏青色围裙的刘大姐疑惑地走出来。
她身边站着一个脏兮兮的小男孩,大约五六岁,看着特别壮实,正瞪着好奇的大眼睛,看着明霞和大花。
「哎呀,是明霞呀!」看到明霞,刘大姐立刻扬起笑脸迎接,声音洪亮地说道:「来来来,进来坐。」
她跟周国红关系不错,知道周国红去京城市之前,把房子交给明霞帮忙打理,明霞若是来县城,可以借住这房子。
「刘姐,别麻烦,刚吃过饭的,这次过来,主要想托你问个事情。」明霞阻止刘姐给她们倒茶水,直接将来访的目的说出来。
「我记得你上次有说过,县城靠西门那一带,有人在盖房子?」
明霞在县城来去这么多年,早已不是当初人生地不熟的情况。
在有意的打听下,明霞对凤城县的具体情况,还是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凤城县的县城核心区域,主要在四个城墙内,也就是城关地区。
如今小县城居住的人还不多,户籍几乎无法流动,所以县城人口增长很慢,主要以县城的老居民为主。、
城东有河沟通海湾,河边随着潮起潮落,渔民常年在河边交易。城外有木材厂,附近又有汽车站,农贸市场,以及百货大楼,可以说是整个县城的商业中心。
城北解放前是孔庙和城隍庙的位置,后来的县政府机关大楼,县城实验小学,县城第一中学都位于这一片区域,可以说是凤城县的教育重心。
明霞想在这两个城区内找房子,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一片的房子,都是祖祖辈辈传下来,一代传着一代,极少有卖掉的。
城西与东北两个城区相比,繁荣度就差了少许,但这里是县城大部分小工厂所在地。
从新华书店往外延生,酒厂,到酱油厂,制鞋厂,捲菸厂等等。各个工厂过去之后一片,就是望去一片农田的城郊了。
至于城南,以居民区为主,但有县城福利最好的造纸厂。
从明霞第一次到凤城县开始,这座小城城中心的大致格局,几乎没有变化。
而变化最大的地方,应该是城墙外边缘一带。
什么原因?
人口。
国家统一后二十年,也就是五六十年代,是生育的高峰期。到了七十年代中期,这一批和平时代的婴儿成长起来,逐渐进入结婚和生育阶段。
从这个时候开始,几乎在每个城市,人口都在剧烈的增长,所以才有了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随着儿女成婚组成家庭,原有的老房往往无法满足的下一代的居住需求,许多年轻的家庭将眼光放到老城区之外,如今还只是工厂和农田的地方。
明霞知道,老的县城实在太狭窄了,完全无法满足日益膨胀的人口需求。
不用十年,目前看似偏远的城墙外,很快随着老城墙的拆除,併入主城区的范畴,成为凤城县城关的一条街道。
住在主城区的居民,大多看不上城墙外的宅地,但明霞步行测量过,实际上从最南边的造纸厂走路到最北边的县城一中,只要十五分钟而已,如果有自行车,那就更快了。
对于习惯了好几环城市的明霞来说,一点问题也没有。
因为城南目前有造纸厂,相对环境不太理想。综合多种因素考虑,城西是明霞的目标。
在这里,明霞一家有条件拥有一栋真正属于她们的房子。
作者有话说:
抱歉,这两天没及时更新,因为小神兽上学,一堆杂事。
第156章 拜访和谈话
◎找房子的行动◎
刘姐听到明霞所问的事情, 脸上立刻出现诧异的神情,她惊讶地问道:「你这是打算县城里安定下来了?是找到什么单位了吗?」
不怪刘姐会这样询问,因为如今没有私企, 就业范围也很狭窄,从农村到城镇居住, 没有单位支持,是很难生存下去的。
因为你生活在这里,并不意味着有生存的权利。
这个年代的工作岗位都有子女继承的传统,像明霞这样无根无靠的乡下人, 想要考入国有企业, 没有点儿关系, 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竹编厂那边, 可能会有消息。」明霞没有说得太明白, 但刘姐似乎自己脑补出一个答案, 恍然大悟地「哦」了一声。
「那就好了, 竹编厂的女工虽然辛苦了点, 工资也不算太高,但手勤点, 日子也是能过得下去。」刘姐点点头,她心里有了解释, 便不再多问,而开始跟明霞聊起了她所知道的房屋情况。
以竹编厂为幌子, 掩盖她与泽丽寨交易获得的生存资本也是明霞在特殊时期的一种自保手段。
否则, 她们搬到县城, 若没点正经的工作, 难免接触的人不会怀疑她们母女几人经济来源的问题。<hr>